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注册金英杰账号
11、减轻固定桥桥体所受(牙合)力的方法中错误的是
A.脱离(牙合)接触
B.扩大(牙合)面舌外展隙
C.加深(牙合)面颊舌沟
D.增加(牙合)面副沟
E.减少(牙合)面颊舌径
【正确答案】:A
【答案解析】:脱离(牙合)接触,固定桥桥体所受(牙合)力不是减轻了,而是消失了。
12、以下关于双端固定桥固位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
A.要有共同就位道
B.共同就位道应与牙长轴平行
C.固位体固位力应与(牙合)力大小相适应
D.两端固位体的固位力应基本相等
E.固位体固位力应与桥体跨度相适应
【正确答案】:B
【答案解析】:双端固定桥:又称完全固定桥。固定桥两端固位体与桥体之间的连接形式为固定连接,当固位体粘固于基牙后,基牙、固位体、桥体则连接成一个不动的整体,从而组成新的咀嚼单位。
双端固定桥特点:
①固定桥所承受的(牙合)力,通过两端基牙传递至基牙牙周组织。
②双端固定桥的桥基牙能承受较大(牙合)力,且两端基牙所分担的(牙合)力也比较均匀。
③双端固定桥将基牙连接为一个整体,由单个基牙的生理性运动转变成固定桥基牙的整体性生理运动。此运动方式同样符合牙周组织健康要求。
13、一般情况下固定桥*理想的固位体是
A.嵌体
B.高嵌体
C.部分冠
D.全冠
E.桩冠
【正确答案】:D
【答案解析】:全冠是临床上*常用的固定桥的固位体。金属与瓷和金属与树脂结合的全冠适应范围广,可用于前牙和后牙固位体,尤其适宜基牙牙冠变色、釉质发育不全、牙冠部分缺损者。金属全冠固位体的固定桥,修复牙列缺损后;因口腔内金属暴露影响美观,因此金属全冠固位体不适宜前牙和前磨牙,主要为后牙固位体。
14、固定桥倾斜牙作基牙,如患者年轻,**的方法是
A.直接预备
B.失活倾斜牙,大量磨改
C.作单端固定桥
D.作半固定桥
E.正畸后再修复
【正确答案】:E
【答案解析】:对于倾斜牙作基牙时,首先要对倾斜基牙做正畸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的位置,从而获得共同就位道,再进行修复。
15、固定桥基牙冠根比的**限度是
A.1比1
B.1比2
C.2比1
D.2比3
E.3比2
【正确答案】:A
【答案解析】:固定桥基牙牙根情况:
1)牙根应粗长:单根牙若伴有不规则的牙根外形或根尖1/3弯曲者,比锥形牙根的支持作用好。
2)多根牙:比融合根支持固定桥的作用好,因多根牙的牙周膜面积大于融合根。
3)牙冠与牙根的长度也应有适当的比例,使固定桥所承受的(牙合)力传导至牙周支持组织后,能产生生理性刺激。
4)临床冠根比例以1:2至2:3较为理想;1:1之比是选择基牙的**限度。
16、倾斜基牙固定桥取得共同就位道的方法中错误的是
A.正畸
B.预备
C.改变固位体设计
D.拔除倾斜牙
E.双套冠
【正确答案】:D
【答案解析】:倾斜牙可以通过正畸治疗使其恢复正常,从而获得共同就位道。
17、固定桥*重要的支持基础
A.牙槽骨
B.牙周膜
C.牙根
D.结合上皮
E.黏骨膜
【正确答案】:B
【答案解析】:牙周膜面积与牙根的长短、数目和形态有关,牙根长而粗大或多根牙,则牙周膜面积大,其支持能力也大。
18、衡量一个牙是否为良好基牙的*重要指标是
A.牙槽骨的量
B.牙槽骨的密度
C.牙周膜面积
D.牙根长度
E.牙根数目
【正确答案】:C
【答案解析】:临床上,常用牙周膜面积大小来衡量是否为良好基牙。
19、*有可能设计为单端固定桥的情况是
A.上颌中切牙缺失
B.上颌侧切牙缺失
C.上颌尖牙缺失
D.**磨牙缺失
E.第二磨牙缺失
【正确答案】:B
【答案解析】:单端固定桥
①单端固定桥受力后,桥体处形成力臂,基牙根部形成旋转中心,产生杠杆作用,使基牙产生倾斜、扭转,从而引起牙周组织的创伤性损害或固位体松脱。
②临床上应严格选择病例,如缺牙间隙小,承受(牙合)力不大,而基牙又有足够的支持力和固位力,桥体设计合理,仍可采用。
20、以下关于半固定桥的说法中错误的是
A.倾斜基牙为获得共同就位道
B.保护缺隙一侧支持力较弱的基牙
C.含中间基牙的多单位固定桥,保护中间基牙
D.可动连接体的栓道位于固位体上
E.可动连接体一般用栓道式附着体
【正确答案】:C
【答案解析】:半固定桥:半固定桥的桥体一端的固位体为固定连接,另一端的固位体为活动连接。活动连接体在桥体的部分制成栓体,将嵌合于基牙固位体上的栓道内。
半固定桥特点:
①半固定桥两端基牙所承受的应力不均匀。当桥体正中受到垂直向(牙合)力时,固定连接端的基牙所受的力大于活动连接端基牙。因为(牙合)力通过活动连接体的传导,使应力得以分散和缓冲,而固定连接端基牙则承担较大(牙合)力,容易使固定连接端基牙受到创伤。
②半固定桥一般适用于基牙倾斜度大,若采用双端固定桥修复,难于求得共同就位道的病例。
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|
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|
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 |
金英杰医学教育 (jinyingjie.com)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-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(2017)9355-1061号